我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,青年时期到了上海,读书、生活、工作至今;外公外婆是宁波人,新中国成立之前来了上海学生意、当学徒;平日里呢,我说自己浙江人总没错,算半个上海人也行,在苏浙地区出差,跟人攀攀老乡的概率是很大的。
这些年,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火如荼,安徽也积极参与其中,去安徽出差多了,在上海见安徽人也多了,为了迅速拉近关系,我便经常说自己是合肥人:长江中路省政府以前的老院子,隔壁有新华书店;淮河路步行街口子上,老市政府院子隔壁是江淮大剧院;若是郊游,骑自行车向西出了护城河,可以去大蜀山还有董铺水库;至于城隍庙杏花公园逍遥津包公祠等等,那就更是连门前石狮子和游乐场里过山车长啥样,我都能掰扯掰扯,一副老合肥的样子。
(资料图)
对方惊讶:你这个口音,这个年纪,怎么能是个老合肥?于是按常规套路,我便要解释爷爷奶奶两位离休干部,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温州老家到上海,再分配到合肥工作,在合肥过了大半辈子,我父亲在合肥念小学,后来几经动荡又回温州老家……核心意思便是,我从小几乎每年寒暑假都在合肥过的,对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的合肥城,非常熟悉。攀老乡至此,往往对方会来一句:那你一定要多回合肥看看啊,现在大不一样了!
是啊,合肥大不一样了。
以前,老城从西逛到东不过6里地,出了护城河除了一些高校和工厂之外,几乎没啥好去的地方,如今合肥拉开了大城市的框架,地铁逐渐成网,高楼住宅竟能一直延伸到巢湖边上。
以前,对合肥的产业,印象最深的是“荣事达大道”,合肥一条主干道曾被白色家电品牌冠名,多年来算得上是地标性路名,可见当年合肥白色家电产业之繁荣,如今合肥更霸气了,在合肥生产的蔚来汽车大家都熟悉,这背后是合肥日趋成熟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,合肥已经提出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,另外,合肥的芯片、新型显示、人工智能、家电及智能终端、生物医药、航空航天等产业都不弱,由于国资引领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,合肥一度被称为“最牛风投之城”,人们津津乐道,国内多个城市的党政代表团陆续去学习。
二三十年前,合肥虽然贵为省会,但大家都觉得是个小城市,土话顺口溜“肥东到肥西,买个老母鸡”,方言和城市都显得有些土气。如今变了,量子技术、人造太阳等技术突破屡屡在合肥发生,科大硅谷和科学岛越来越有名气,合肥变得“科里科气”的。
还有一点变化要重点提一提,大概是从2009年开始,8位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后,学成后相继归国,到合肥从事前沿科学研究,当时大家惊呼,“哈佛八剑客”纷纷去合肥!当时大家还想,合肥有中科大这个高校资源,在产学研上可能会有一定优势。想不到,大概从那时起,去合肥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,学术界、医疗界、教育界,再到互联网和电商直播,各路人马都往合肥跑、去合肥出差,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安徽人也纷纷考虑回合肥发展。这些年,合肥人口逆势而上,直冲千万而去。
合肥强了,许多在外的安徽人都更有底气了:回安徽发展,到合肥置业。于是这几年,我每次带着温州口音说自己是合肥人,也更豪气了些。
栏目主编:孔令君
文字编辑:孔令君
本文作者:江南
题图来源:图虫
图片编辑:笪曦
标签: